如何办好家门口的学校?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如何保障?社区“宝宝屋”如何更好满足市民需求?……
周亚明:我们也关注到了杨浦区的相关报道,更好地满足家长需求,一直是我们的工作目标。2022年,为满足1-3岁幼儿家庭对家门口临时托服务的需求,我们创新启动“宝宝屋”项目,经过两年多实践,“宝宝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得到家长的认可好评,我这里有一组数据:市政府2023-2024年连续2年将新增“宝宝屋”托额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增社区托育托额超过15000个,200多个街镇共设置“宝宝屋”342个,“宝宝屋”街镇覆盖率超过90%、中心城区达到100%。
今年,我们对首批260家“宝宝屋”进行扩优提质,重点是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设点布局,即:在需求旺盛区域的街镇增加布点,在需求确实不多的地区调整布局,也就是更加精准地把“宝宝屋”布局好,目的是把“宝宝屋”放在家长们最需要的地方。通过落实实事项目,我们希望达到“五个一”目标,即:形成一套区域“宝宝屋”的综合保障机制,确保社区托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一支社区托育服务从业人员队伍,让孩子们在“宝宝屋”得到专业有温度的照护;研究一套有区域特色的“宝宝屋”照护活动方案,让小月龄的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宝宝屋”活动场所,对现有环境进行安全、丰富的适幼改造;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家园互动机制,即使是短暂的临时照护,也能共同助力幼儿的每一步成长。
主持人: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部分幼儿园也出现招生不满的情况。接下来,学前教育的服务重点会有什么变化?
周亚明:学前教育是儿童良好品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市民关切的民生热点。关于人口发展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正在构建与学龄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总的看,上海学前教育总量完全能够满足常住人口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市民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正从“有园上”向“上好园”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更加优化空间。目前学前教育资源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人口集中导入区域仍需通过新建配套幼儿园来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个别幼儿园受土地局限还存在大班额、生均面积、活动面积不达标等情况,需通过改建扩建幼儿园来改善办园条件。同时,市级层面也在修订幼儿园建设、装备等标准,来更好地满足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是更加呵护孩子。我们通过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抬高底部,整体提升保育教育质量。两年来,幼儿园的主动性和教育智慧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变得更美、更适宜孩子;游戏活动更有趣、更吸引孩子;园长和教师更专业、更了解孩子。今年,上海还将有100多所幼儿园开展高质量建设,希望通过努力,把每一所家门口的幼儿园都办成高质量幼儿园。
主持人:在今年年初的市政府民生主题记者会中,您提到,上海2025年要“抬高义务教育发展底部,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工作措施?
周亚明: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是市民的期盼,也是上海基础教育的奋斗目标。在今年浦东等10区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后,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省份。下一步,我们要坚持科学教育质量观和成长成才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优质公平的基础教育缓解家长焦虑,防治教育“内卷”,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重点落实两个方面措施:一是促进硬件资源均衡配置。推行全市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新“五项标准”(校舍建设、教育装备配置、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队伍配置、生均经费标准),加强场地和艺术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完成学生厕所独立蹲位改造,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建有至少一个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有序提高主要教学楼无障碍电梯配备率,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促进办学质量优质均衡。督促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品质,对需要政策支持的学校,针对性实施第三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对需要专业引领的学校,大力开展新优质学校建设和学区集团的共建共享;对规模较小的学校,开展高频度互动的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促进学校走向小而美、小而优;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全程育人视野下学校高质量办学探索,发挥九年一贯制的特有优势,助力学生接续培养。
主持人:这周五(25日)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报名将迎来一系列关键节点,您对家长们有什么提醒吗?
周亚明:3月27日、4月7日,市教委和各区分别公布了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和细则,总体上与去年保持一致,体现阳光招生、便民服务、不挑生源、保障公平的导向。当前正在进行幼升小信息登记和小升初信息核对等工作。在这里,我向市民朋友们作两点提醒:一是要关注时间节点。4月25日是我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初中入学相关信息核对、更正截止日,4月27日为我市户籍人户分离儿童申请居住地登记入学截止日;5月7日至11日进行幼升小网上报名,其中民办小学报名截止到5月9日;5月12日至14日进行民办初中网上报名等。二是要关注报名流程。我们升级了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增强文字、颜色辨识度,提升了界面友好度和用户体验。为减少“误操作”,我们对报名流程作了优化。“公办小学报名”包括“报名登录”“确认”“提交”“报名成功”四个环节,“民办小学报名”和“民办初中报名”均有“报名登录”“填报并确认”“提交”“报名成功”四个环节,请家长报名时仔细阅读相关指南。
主持人:《上海市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促进规定》已经于去年9月1日开始实施。经过一个多学期,贯彻执行的情况如何?今年市教委还会有哪些具体推进措施?
周亚明:这次《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实践育人”理念从创新实践走向创制性立法。《规定》施行以来,这一理念开始从政策法规走向教育共识,主要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有了鲜活场景。学校老师们结合教学内容尝试将课程带进各类场馆,比如,学校依托全市发布的100多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课进入一大纪念馆、国歌展示馆等,科学课进入科技馆,地理课进入城市规划馆等;今年春季开学第一天,许多学校也不再急于打开课本,而是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企业园区、田间地头等,通过“沉浸式实践体验”开启新学期。二是社会实践有了丰富场所。除了文博场馆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也都积极参与了进来,合作与中小学校开发实践课程、提供实践岗位,给孩子们带来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体验,比如,通过文物触摸实现历史沉浸、借助劳模宣讲感悟工匠精神、依托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展示领略创新魅力等。目前,全市每年常态化供给孩子们开展社会实践的岗位已突破100万个。
接下来我们将与相关部门一起,进一步在制度供给上聚力,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校外实践教育的管理、保障、促进等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在资源优化上蓄力,制定市级校外实践教育场所建设标准和评估办法,将符合标准的校外实践教育场所纳入资源库,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实践需求;进一步在内涵提升上发力,通过开展探究式、体验式、浸润式学习实践,开云官方登录让孩子们在“社会大课堂”中真正提升拓展认知的广度、思维的深度和生命的宽度。
主持人:教育部在年初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关于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上海有怎样的考虑?
周亚明: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关键阶段,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接下来,我们将着重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在校内,注重实施面向人人的中小学科学教育,鼓励中小学校开展跨学科综合学习和基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理念的学科融合教学,着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比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开展“馒头里的小世界”自然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源于生活的真问题引发科学探究,学习历程中自然融入相关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大同中学构建CIE(Creativity-创新能力、Innovation-创新意识、Entrepreneurship-创业精神)课程体系,学生自主选择并参与项目,完整经历“创意—创造—创业”过程,挖掘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等。在校外,注重建好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推动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开放等。我们还要汇集高科技企业、高校实验室和校外各类科技场馆等高水平科学教育资源,优化科学教育校外培训资源供给,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主持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后,“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备受家长关注,上海如何保障这2小时体育活动落实?各所学校还有哪些好做法?
周亚明:这些年,我们系统实施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积极落实以校内为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下一阶段,我们要督促中小学校统筹用好体育课、活动课、大课间以及课后服务等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开设丰富的运动项目,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市区两级要跨部门建立学校周边公共体育场馆共享机制,打造学校“15分钟运动圈”,为学校充分开展学生体育运动提供场地空间,同时,指导学校合理规划场地使用安排,用好走廊等“角角落落”。还要动员有一定专长或基础的学科教师经过培训后,指导体育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体育锻炼及赛事活动等,形成“教师带着学生动,导师陪着学生玩”的运动氛围。
目前,不少学校在实践中已积累很多好做法,比如,在挖潜体育场地方面,普陀区洵阳路小学通过“上天入地”创造更多活动空间,“上天”,就是打造200多平方米的“攀岩墙”,在墙面拓展运动空间;“入地”,就是学校将防空洞改建成1300平方米的“地下活动场馆”梦工厂。这“一上一下”,就为学生增加了约1500平方米体育锻炼空间;在落实建设标准方面,嘉定区新建的嘉一实验高中,高质量落实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标准,配置400米标准环形跑道和两个现代化体育馆。体育馆内开设了击剑、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场馆资源的有力保障和多样化项目的提供,为学生构筑起了多元立体的运动天地,充分满足了学生们的运动兴趣爱好与特长发展需要;在体育健康监测方面,杨浦区市东实验学校试点引入运动手环设备,学生在校运动时佩戴手环,开云官方登录实时采集心率、运动步数等数据,不仅为体育教师实施科学、精准教学提供支持,开云官方登录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每天校内运动情况。
主持人:从去年秋季学期起,上海开始推行AB制学生午餐。今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已基本实现AB制午餐全覆盖。如何保证校园餐的营养均衡且卫生安全呢?
周亚明:学生午餐关乎学生身体健康,家长们极其关心,社会高度关注,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这些年,我们始终秉持“安全、美味、营养”这几个字的原则,来努力让孩子们吃得好、吃得饱、吃得安全,主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全面启动午餐选餐。2024年秋季起,我们在全市中小学校启动学生午餐AB制选餐工作,要求学校每天午餐(热食)至少可提供两种套餐类别供选择,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提供自选餐和自助餐,通过采取小份菜、半份菜、套餐、自助餐等供餐形式,推动供餐模式改进。此外,通过带量菜谱公示、陪餐制及学生、家长评价反馈等做法,提升学校供餐服务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守牢食品安全底线。严格遵循“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接下来,我们会与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强化协同联动,全面落实好“明厨亮灶”、食品原材料溯源、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等措施,保障中小学校学生餐供餐品质、守牢校园食品安全底线。